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是当年在重阳节写的。 首句“登高”二字扣题“九日”,点明写作时间。“强”,是不愿为之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前面冠以“强欲”,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此句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第二句化用典故。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怜惜。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紧扣诗题,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末句承前句,是想象之辞。诗人设想菊“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了诗题中的“行军”,结合了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余意深长。
1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诗的一、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该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表达出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著名歌唱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成为一个落魄的年老艺人。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的地方,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地,它们的名字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经常的,多年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地方。诗人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加上“正是”和“又”两个虚词,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都在其中了。
2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笛子,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前两句描写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正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生发出思乡情感。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公元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首句:远游的时令是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自然巧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三句: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 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