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理念教学中的引导策略

来源:伴沃教育
军旅 屯 EW CUlREICU{ { M RESEARCH 璎 豢 ◇山东莱芜第一中学 任绪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变被动构建为主动构建,使其乐 学、会学、提高能力、走向成功。在这一新理念指导下, 教学应从“教化学”变为“学化学”,时时处处站在学生 角度去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凡是学生 能想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将 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上升到崭新的层面,具体表现为 以下“五个引导策略”。 一、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 更容易理解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改 变策略,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己发现的知识,就尽可 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去探 索,并时时给予激励。这种策略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活跃情绪,激活思维。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好教材 的设置栏目,如:利用“观察・思考”“联想・质疑”让 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鲁科版必修2第4页“观察・ 思考”中问题:(1)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有何异同?学生 可以较好的回答。(2)他们是同一种元素吗?则需要利用 旧知“元素”的概念去分析回答,继而可顺利得出“同位 素”的概念。有的问题可当时思考回答,有的则需经过一 定学习后才能回答,关键是学生主动发现了问题,用心去 思考,会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 性质时,学生通过分析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到滴加酚酞 时溶液变红,带火星木条复燃,很快得出生成了氢氧化钠 与氧气的结论。继续让学生观察加入酚酞的试管,结果发 现试管内的红色又消失了。此时不宜急于向学生解释,而 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习小组课下设计实验,去完成 “过氧化钠使酚酞先变红后退色”的课题,提出猜想、假 设、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去实验室动手完成实验,得 出结论,这样的发现引导问题势必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主动操作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 生兴趣,更有利于通过动作开启学生的思维,成为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化学的学科特点也决定 了学生要多动手操作才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论课时多么紧,都应给予足够的时间安排,这需要教师 的精心设计、准备。如必修2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学生 刚开始对有机物分子的空间构型没有建立实际空间概念, 就提前准备好模型,让学生动手连接各种烃分子的模型, 会很好的理解同种分子、等效氢的问题;还有对在课堂中 出现的疑难,课堂无法解决时,让学生在课下走进实验 室,去动手操作,在苯酚教学中,为了除去苯中混有的少 量苯酚,有的同学建议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分液,有的同 学建议加入浓溴水后过滤。课堂上,笔者留下疑问: “到 实验室动动手如何?”学生操作后发现:在溶有少量苯酚 的溶液中,滴加浓溴水时,怎么也看不到白色沉淀,学生 百思不得其解。笔者适时提示:是否存在相似相容原理 呢?有很多同学就想到了三溴苯酚会溶解在苯中了……这 样,通过动手实验,既解决了学习上的疑难,又提高了学 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之间的差异,往往就是思考意识与能力的差别, 教师的责任就应该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逐步培养思考 的意识和能力。过去僵化的教学,往往把知识和方法和盘 托出饴学生,学生接受不暇,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可以说 没有自主权,学生有疑不敢质,有疑不会质,只会简单模 仿,不会思考,也没给学生机会思考,严重制约学生的思 考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是现代教学观 的体现,也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一环,是启发式 教学的关键步骤,具体实施就是:让学生主动的质疑问 难,一旦有质疑表现时,就马上给予机会,鼓励他们敢于 表达、敢于发问。若学生的思考未按老师的设计意图进行 时,应跟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走,适度点拨引导,使之服从 于学,超出课堂的问题,则应在课下给予充分的疏导;教 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问题瓶颈给予启发,可充分利用“交 流.研讨”“活动・探究”中的讨论,鼓励思考,同学讨 论,相互借鉴。如在原电池教学演示中,学生观察到电流 表指针发生偏转,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的同时,锌片上也有 气泡产生,此时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在学习了原 电池工作原理后再问,会有很多学生想出答案。适时点拨 引导思考,既有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可激发学生积 极思考,科学探究。 教学反,黾 §E : ……… “ 数 小擎 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 ◇浙江嵊州市剡山小学 赵小艺 蘸 " 【摘要】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把数感的建立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那么,教师如 何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种途径:教材为本,挖掘培养学生数感的素材;立足课堂,创设培养学 生数感的情境;实践补充,提供培养学生数感的机会。 【关键词】数感培养 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 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学会数学地思考。然而,学生作业中 出现的“门高2厘米” “妈妈体重5O克”“一瓶墨水50升” “小红每分钟走1米”荒诞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面对 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 什么问题,以至于学生心中一点“数”都没有? 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对“数感”作了如下的解 释:(1)充分了解数的意义;(2)了解数与数间的多种 关系;(3)可以辨识数的相对大小;(4)知道数运算的 实际效果;(5)能把数学知识与他们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物 体和情境相联系。很显然, “数感”不只是一个观念,而 是由学生本身多年有关数的经验所发展出来的一整套认知 结构。 目标,把数感的建立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那 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教材为本挖掘培养学生数感的素材 虽然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它是数学知识的载 体,我们教师应树立“研究教材,用好教材”的意识。在 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材的实质,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 教学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补充教 材,改换教材。 1.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实验 教材,里面有许多现成的能训练数感的题材,也有好多隐 含着的题材,所以教师要认真的学习、研究教材,既要好 好利用现成的题材,也要仔细挖掘隐含着的题材。 如:第二册的“百羊图”,可以先让学生估计图上有 《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 多少只羊,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数,两个两个,五个 四、引导学生主动表达 纳,找出本节的收获与不足;一章结束后,通过分析比 较、综合概括,把学过的知识点进行纵横联系,整理出知 识网络,会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理解,准确把握并运 用知识。每节知识当堂归纳,一个单元一章可以安排书面 作业,再予以点评不同的优秀作业,把最好的结果进行展 示,可以很好的借鉴每节后的“概括・整合”栏目。 总之,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自然 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以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引导培养学生以科 学的观点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 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学生通过发现、思考、操 作,会需要进一步的表达交流。现在课堂上多采用学习小 组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这可以很好的发挥智慧 共享的作用,弥补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性问 题;要鼓励学生在组内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对内容提前进 行整理归纳要点,表达不好时,鼓励其表达完整,组员相 互补充,同时注意引导的梯度,使表达形成层次性。培养 表达能力,需要从多种途径进行,每节课要多听到学生的 发言,从知识的理解、习题的解答、实验方案的设计、现 象的描述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一 定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步步提高的。 五、引导学生主动归纳 参考文献: 让学生主动归纳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容。每学完一节一章一个单元时,应指导学生回忆有关材 料,如每节学习结束时,指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归 [2】江霞.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M】.△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7,1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