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MUSIC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创作分析
向延顺
[摘 要]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的作曲家和教育家ꎬ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名作ꎬ其中«六月———船歌»是他创作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ꎮ作曲家以精细的创作思维和高超的创作技巧ꎬ充分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情感ꎮ本文就以钢琴曲«六月———船歌»为例曲ꎬ主要结合作曲技术理论知识ꎬ从传统曲式学和创作特点两个方面对作品展开分析ꎮ通过对其进一步地分析与诠释ꎬ得出更客观、令人信服的观点ꎬ为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ꎮ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ꎻ«六月———船歌»ꎻ创作分析[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103-02
形成长—短—短的句法结构ꎮ同时ꎬ左手声部中带有复调式呼应旋律ꎬ来表现小船与水面拍打荡漾的形象ꎮ第二乐句(7~12)为并行乐句ꎮ而扩充后形成长—短—短—长的句法组合ꎬ与上乐句形成矛盾统一的情感基调ꎮ
B乐段(13~22)为展开性中段ꎬ并行二句式结构ꎬbB
(一)作曲家简述
一、作曲家及作品简述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音乐教育家ꎮ作曲家在创作中融入生活的体验ꎬ注重把内心情感与生活的矛盾表现在作品中ꎬ形成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ꎬ这些独具风格的音乐作品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ꎮ
[1]
大调转g小调ꎮ乐段材料与A段相似ꎬ但B段第一乐句材~22)开放终止ꎬ突出音乐的不稳定性ꎬ构成了整个首部
(二)作品简述
料却在高四度、强f力度及bB大调上展开ꎮ第二乐句(17的高潮段落ꎮA1乐段(23~32)原样再现ꎬ只在结尾处进入G大调ꎮ三声中部(32~53小节)结构为无再现的二段式ꎬ调性为G大调ꎬ带有明朗开阔的音乐情绪ꎮ在织体情绪的变化下ꎬ将宁静悠闲的气氛打破ꎬ从而引入欢快的场面ꎮ
C段(32~39)为4+4并行二句式方整性开放性结构ꎬ
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创作于1875年ꎬ是根据俄罗斯诗歌与时节而创作的钢琴曲ꎮ«六月———船歌»即六月的曲子ꎬ将俄罗斯六月的景色同诗歌中的意境融合ꎬ成为独具俄罗斯特色的抒情乐曲ꎮ作曲家采用“船歌”命名ꎬ但又不同于其他“船歌”的体裁形式ꎮ该曲在节拍上打破了常规三拍子的形式ꎬ选择四拍子ꎬ不仅使音乐极具俄罗斯特色ꎬ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全新思路ꎮ[2]
二、传统曲式结构分析
调性为G大调单一调性ꎮ第一乐句(32~35)三度叠加旋律ꎬ音响变得饱满ꎬ同时下方主属和弦交替ꎬ低音四五度跳进以及切分节奏的动力性ꎬ都突显出活跃的气氛ꎮ第二句(36~39)改变织体ꎬ并加入休止与延留音ꎬ形成了华彩和声音型ꎬ给加厚的旋律层力量支撑ꎬ给人乘风破浪之势ꎮ
D段(40~51)全曲高潮段ꎬ结构为5+7并行二句式
(一)主体结构分析
传统曲式学重点研究音乐形式范畴中的有关曲式结构的问题ꎬ而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又由内容所决定ꎮ因而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时ꎬ主要结合作品的历史时代及体裁ꎬ从内容与结构的关系切入ꎬ从而深入准确地认识作品ꎮ[3]«六月———船歌»是一首共99小节的忧叹情感基调乐曲ꎬ为复三部曲式结构ꎮ该曲以4/4拍的中速演奏ꎬ并建立在主调g小调上ꎮ首部:(3~31)小节ꎬ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式ꎮ整个首部的材料较为统一ꎬ使音乐的陈述形象取得一致ꎬ还为形象的转变做出鲜明的预备ꎮ
A乐段(3~12)为4+6并行二句式非方整性收拢性结
非方整开放性乐段ꎮ乐段变为三拍子形式ꎬ突出节拍的鲜明特色ꎮ旋律节奏(xxx.x)不断下行三度模进ꎬ同时在第42~43小节低音使用半音线性下行ꎬ音乐显得更加活泼ꎬ富有动力性ꎮ而在第二句第48小节后上行半音离调模进的减七和弦表现极不稳定性ꎬ把音乐推向最高潮ꎮ再现部(54~83小节)原样再现ꎮ在材料上无大的差别ꎬ只有伴奏织体上的变为分解音型ꎬ将音乐的流动感与抒情性获得加强ꎬ表现出水面的流动ꎮ同时内声部的对位呼应ꎬ似乎表现了大海与波浪间的场景ꎮ
(二)附属结构分析
引子为简短的两小节主和弦ꎬ这种五四度连续上跳表现微微的动荡ꎬ营造了一种小船在水面漂荡的场景ꎮ4/4节
构ꎬ采用g小调单一调性ꎮ第一乐句a、b动机构成主题核心乐思ꎬ再接以动机b的下行变化模进形式的两个分句ꎬ
[收稿日期]2019-07-04
[作者简介]向延顺(1996— )ꎬ男ꎬ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本
科学生ꎮ(南阳 473004)
103
当代音乐2019年第11期
拍的三个音律动ꎬ使人产生三拍子的感觉ꎬ不仅克服了
“船歌”体裁中三拍子的常规形式ꎬ也为全曲呈现了性格特征与情感基调ꎮ连接(52~53小节)为再现部分做调性和节拍准备ꎬ并获得情绪的释放ꎮ尾声(84~99小节)使用前面材料ꎬ对全曲进行概括收尾ꎮ低音使用了一次主功能持续稳定调性ꎮ后采用了C段的节奏动机ꎬ将音乐情绪转到欢乐的场面ꎬ表现了一种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快场景ꎮ
三、和声调性特点
则出现了动机a型的d2—g1五度下行级进ꎮ因此无论是在材料上、动机上都与A段保持了高度的统一ꎮC段中ꎬ动机c主要使用四分音符ꎬ以五、三及二度为核心音程ꎬ保留了二度音程统一性ꎮ在D段中ꎬ动机d运用的音程却和动机c一致ꎬ保证与C段的联系性与统一性ꎮ
(二)织体动机分析
织体形态是乐思音乐化的重要表征ꎬ也是形成宏观段落安排的主要依据ꎮ全曲主要采用三种织体形态ꎬ引子使用织体动机Aꎬ此时在音乐性格以及场景形象上具有引入作用ꎬ表现小船在水面荡漾的情景ꎮ在首部中ꎬ除了织体动机A外ꎬ还使用了主题动机b的变化形式ꎬ这种复调式旋律层的大量运用ꎬ使音乐变得流畅自如ꎬ场景塑造上表现得更加细腻ꎮ在中段开始处ꎬ旋律与低音反向的进行所构成的动力ꎬ宛如踏浪前行的场面ꎮ而后一句ꎬ织体动机C的出现以及D段的变化ꎬ这种音乐形象的不断变化ꎬ为高潮的出现做了充足的准备ꎮ再现部中ꎬ在保留织体动机A下ꎬ加入八分级进音符ꎬ很显然这与旋律的八分音符流动互补ꎬ使音乐内容获得内在连贯性ꎬ同时又避免了原样再现的单一性ꎮ
(三)旋律分析
1和声终止式
(一)和声的横向运动
终止式不仅体现着曲式段落的分明ꎬ同时也是对音乐
风格和组织逻辑的表现ꎮ作品中作曲家大量地使用了V7—I的进行ꎮ突现了作曲家对古典主义创作技法的继承ꎮ
2调式交替手法
b
比强烈ꎬ同时表现出矛盾心理ꎮ三声中部直接使用了g—G的同主音对置使音乐变得干脆而富有动力性ꎮ
3持续音
持续音是作曲家常用的手法ꎮ在作品的尾声中ꎬ柴可
首部的g—B的大小调交替运用ꎬ使音乐明暗色彩对
夫斯基选择使用了主持续的方式突出主功能、稳定调性ꎬ同时获得了音乐情绪上的舒缓ꎮ
4和弦延迟解决
在作品中ꎬ和弦延迟解决运用得极具特色ꎮ如在31~
旋律分析是在音乐横向音高及其结构的基础上ꎬ揭示出它的独特性、层次性和有机性ꎮ作品第一段运用传统的和声分析方法ꎬ标记和声进行的和弦名称及和弦外音的位置ꎬ从而合理地删减掉旋律装饰音ꎮ[5]通过细致的分析ꎬ可以看到整个作品最深层的结构和声低音、骨架旋律及和声ꎮ该作品首部的和声低音骨架由Ⅰ—Ⅱ—Ⅴ—Ⅰ支撑ꎬ旋律声部留下五个结构音ꎮB段结构转入平行大调ꎬT与D交替现象ꎬ似乎正是这里一个结构和弦的延长所创造出阻碍终止形式ꎬ并重新开始A1的结构进行Ⅰ—Ⅱ7—Ⅴ—Ⅰꎮ
结 语
对作品«六月———船歌»的分析ꎬ运用了曲式学理论知识ꎬ把握了作品的形态结构ꎬ对内容进行了逻辑梳理ꎮ音乐材料上分析了作品内在的发展逻辑ꎬ以及音与音之间的发展逻辑ꎬ从而发现作曲家在音乐构建上的逻辑ꎮ因而ꎬ在分析音乐时ꎬ不仅是整体的把握ꎬ同时也是局部的把握ꎮ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中的作品分析思路以及在分析中所发现的现象ꎬ可以对音乐的分析和创作有所启发ꎮ注释:
32小节处的属九的解决ꎬ这一技巧的巧妙运用自然地给段落之间形成一种紧凑和连贯感ꎬ使音乐发展变得自然有力ꎮ
1和弦外音2副属和弦
(二)和声的纵向排列
旋律需要通过和弦外音装饰ꎬ增强音乐的可听性ꎬ装
饰音的加入使主题性格鲜明而有特色ꎮ
在A段的第5小节第2拍、第6小节第2拍、第7小
节第4拍和第11小节第3拍ꎬ使用这些副属和弦ꎬ不仅获得和声色彩的多样化ꎬ也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特色ꎮ
四、作品的创作技法分析
(一)主题动机分析
主题是有或多或少的完整性的或者至少是发展到能表现出性格面貌的乐思ꎮ可见主题动机在音乐发展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统一因素ꎮ[4]«六月———船歌»结构为三部曲首部的呈示段主题动机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动机a由d—
1
式ꎬ以独特的主题设计概括浓缩出整个作品的基本特性ꎮd上行八度音阶式旋律组成ꎬ节奏为等分型八分音符ꎮ动
2
[1]王颖喆.论肖邦钢琴作品«船歌»(Op60)的体裁、特征及其影响[2]刘岩晶.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3]王 晡.和声分析———值得重视的学科建设———兼品杨通八«和[4]胡 彭.申克理论的作图技巧[J].黄钟ꎬ2006(04):27.
乐ꎬ2018(07):26.
声分析教程»[J].音乐研究ꎬ2009(05):28.
[5]李 静.«六月———船歌»与«威尼斯船歌»比较分析[J].当代音
东北师范大学ꎬ2012:5.[D].上海师范大学ꎬ2014:2.
机b由主音的下行二度辅助型后下行四度跳进到属音构成ꎬ节奏为等分逆分型ꎮ作品中动机a、b有机结合构成主题的核心乐思ꎮ第二乐句中ꎬ作曲家采用相同发展手法ꎬ形成g2—g1八度的下行级进a2动机ꎬ但在内声部上出现了d2—g1五度下行级进a1动机ꎬ巧妙地构成了复调式旋律ꎮ在B22小节)上构成了动机b同音高再现ꎬ同时在分层的下方统一了音乐性格ꎮ而后乐句中的分层ꎬ则以强拍音(18~
段中ꎬ材料来源于A段ꎮ作曲家保留了材料的发展手法ꎬ
(责任编辑:崔晓光)
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