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梅
悲悯尘世间
—陈晓辉灵性写作之体悟 我们看到的陈晓辉是典型的80后青年,阳光帅气,激情洋溢,明丽清朗。然而,透过他的谈吐和充满淡淡哀愁的文字,又让人发现了他的沉稳而忧伤。是什么让二十多岁的年纪饱含忧伤?一切源自他的悲悯情怀。
悲悯尘世间,总有一些让人缄默与流泪的时刻。而陈晓辉正是通过悲悯的目光看到了如许的感动。他看到墙角的一朵柔嫩小花,在风雨中忘我而又独我;他看到街边的一位修鞋老人,一双干燥龟裂的双手,却缝补着世上最美丽的花朵;他看到两棵并列却沉默无言的树,仿佛永远分离却终身相依„„
陈晓辉的灵性写作正是基于此。为一株草感动,为一首歌忧伤,这些都促成了他的写作,使得了他的文字时而明媚,时而忧伤。一位真正的作家,他的文字是有生命力的,他营造的画面是富有爱与温暖的,他的眼光是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生活和生命的。真正的作家是有文化担当,对弱势群体有文化责任感的。而陈晓辉正是这样一位作家。
我们的教学并不要求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作家,培养成陈晓辉,当然,也不可能。但是,在作文方面我们学生至少能写出真实的自我,真实的生活及感受。而学生怎样才能对生活有更深的体悟?我认为,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悲悯情怀,人性关怀意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同样,正因为慈悲,也所以懂得。因为有了慈悲,学生才会更加理解那些陷于不幸中的人和事,更好地理解尘世上每个人的辛苦。因为有了慈悲,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包容。而这些情愫,体现在作文中就流动出了一首首溢满感动与温存的篇章。都说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文章就有了血肉和精神,就有了灵性。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会发现低到尘埃处的美,享受那些缄默与流泪的时刻。有一天,他们会为为一株草感动,为一首歌忧伤,为一些人开心抑或流泪。
不仅是作文,整个语文教学甚至人生都需要这样的情怀。一个人只有这样才会心中有爱,爱生命到灵魂深处,周围的一切,都会是满满的爱,灵动,盎然。这样才会不畏惧前行,不畏惧那时光的兵荒马乱,安然行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