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人与帝王

来源:伴沃教育


诗人与帝王

———论曹植与曹丕谁更适合当皇帝

主要内容:

历史上“三曹”父子历来颇受人们关注,我们也在此提出新的问题,“曹丕与曹植谁更适合当皇帝呢”,然后通过比较曹丕与曹植身份地位、诗歌、性格和两人背后的势力集团,以及通过分析曹操继帝位后的事实政绩,来论证曹丕比诗人曹植更适合当皇帝。 关键词:

曹丕,曹植,诗人,帝王之争

正文:

历史上著名的“三曹”父子历来颇受人们关注。作为诗人,曹植才情世绝,非曹操、曹丕所能比;然在政治上,在皇权斗争中,却是曹丕居上风,终得以继帝位。但是,我们在此先且不论曹丕最终继帝位的事实,而是纯粹根据两人的各方面来分析,发问“曹丕与曹植谁更适合当皇帝呢?”

笔者认为,曹丕更适合。

第一,从两人的长幼顺序来说,曹丕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曹操次子),曹值为其同胞弟。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宗法制社会,尊崇嫡长子继承制,多数王朝将其奉为“万世上法”。在当时情况下,曹丕继位乃循祖宗家法,但曹植继位就变成「有夺宗之议」。况曹操生前去征求贾诩的意见时,贾诩假作思索而不答,曹操问他在想什麽,他说忽然想起了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曹操马上明白他不赞成废长立幼,因为刘表的灭亡,始肇祸于此。(曹操为太子事屏退左右问贾诩,贾诩闭口不答。曹操说:“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说:“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曹操说:“何思?”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第二,可通过曹丕与曹植的诗歌来分析。曹丕、曹植兄弟在诗歌方面都有一定造诣,且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其父曹操被合称为“三曹”。曹丕现存诗约四十多首,曹植现存约80首,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两人都写宴游诗,。曹植的宴游诗大多写于早期,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写宴游之乐。当时,曹植以贵公子的身份,过着“美遨游”的生活,斗鸡走马,驰射丰宴,所以曹植的宴游诗多具有浪漫气息。但是曹丕与曹植不同,他又并非仅仅只写游赏之乐,他不是一个纨绔子弟,他并不沉溺于此,不沉溺于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而是冷静自制,而且因为自己心中的追求,使得他对此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他常常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清角岂不妙,德薄所不任。”(《善哉行》)在琴瑟满堂,女娥长歌时,他又会因“为乐常苦迟”(《大墙上蒿行》)而心悲;同样,日暖花开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丹霞蔽日行》)的忧虑,体现了有野心有抱负的曹丕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深沉情感。

其二,从两人都写的征人思妇诗来比较,曹植多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曹植的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并非真的是身怀天下,对战争所造成的夫妻离别不得相见的惨状的同情。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评《美妇篇》云:“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

1

征求,终不屈也。”《七哀诗》也是如此,“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杯。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刘履评此诗曰:“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之也。”(《选诗补注》卷二)而曹丕则相反,他是真正从征人思妇的角度出发,深入其内心,借写诗来表达他对征人思妇的深切同情,间接表现了他身济苍生,对造成夫妻远隔不得相见惨状的战争的一种批判。如较为著名的《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是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寄寓作者的无限同情。

其三,从两人的抒情言志诗来分析,曹植的言志诗确实表现出其用世之心,但也仅仅只限于直抒胸臆,并没有强调自己的决心和具体作为前景,反而常常带有壮志难酬的苦闷、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和无能为力的消极心理。如《杂诗》(“仆夫早严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开始说:“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表示愿为伐吴效力,但随之有了转折,“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突出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充满了无奈和无能为力。再如《赠白马王彪》也一样,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和愤慨之音。 而曹丕则表现的积极向上,常常流露出其雄心、野心和决心。如《黎阳作诗》三首,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如“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更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如“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则可看出。 其四,从两人的游仙诗来看,曹植写了许多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但这都是因为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深感时常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这其实体现了曹植的一种逃避心理,不敢与现实作斗争,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唯有在诗歌中寻求解脱。曹丕也有游仙诗,但是曹丕是一个实际、理智的人,并不沉溺于仙境和幻想中,他在《《折杨柳行》中,也描绘了神奇的仙境,“上有两仙僮。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轻举乘浮云。悠忽行万忆,浏览观四海”,但是,他却并没有逗留于幻境之中,不相信王乔、赤松之类的虚辞空言,“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追念往古事。愦愦千万端。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观。”这体现出曹丕冷静现实的一面,不耽于虚幻的神仙之事。

除此之外,曹植还写有表示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的诗歌,但是此类诗歌依然弥漫着一种无法改变现实的无能无力,只能是对不满的现实的一种控诉,只是对文人对现状发泄的毫无作用的牢骚而已。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如同天真的童话,诗中以鹞和罗网代表恶势力,黄雀象征受害者,少年则代表曹植的理想。写出了恶势力的强大,着重突出朋友的无辜受害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且诗末尾又以幻想结束,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总之,从曹丕和曹植的诗歌分析我们可得出,曹植虽也有用世的壮志,但却无争取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多只是空谈而已,对于不满的现状没有改变的勇气,只是单纯地控诉和发牢骚、逃避,在幻想中寻求寄托;而曹丕则是具备雄心、野心和追求的决心,心济苍生。由此可看出两人相比,曹丕比曹植更有当皇帝的潜质。

第三,曹丕“少好弓马”,(曹丕《典论.自叙》曰:“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之乱,教余学射.....生于中平之际,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六岁而知射”,(曹丕《典论.自叙》)“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曹丕对他的骑射、击剑相当自

2

负,每谈及便喜形于色。他说:靶子有常所,即使每发必中,也非至妙。妙的是“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曹丕《典论.自叙》)而且,曹丕还曾与擅剑法的将军过招,以蔗为杖,三中其臂,一截其颡,座中皆惊。由此可知,曹丕从少年时便具有不凡的才能,可谓是文武双全。而曹植则不一样。曹植确实从小便显露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自言“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让他的各个儿子作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三国志.魏志十九.陈思王传》)但是,史书却都很少提及曹植的武学方面,可推知曹植在武学方面并不突出,定远远不如曹丕。这一点,曹植便输给曹丕一个筹码。 第四,从性格方面来说,以帝王的标准来看,曹植更是不如曹丕。帝王要求果断、阴狠、毒辣、处变不惊、工于心计,而曹植却性格仁厚,不善于心计,放荡不羁,不尊法令,没有帝王的谋略。这个可以从他被曹操所宠然后又失宠看出。前面提到过,曹植在很小的时候便显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由于这点,颇得爱才的曹操宠爱,《三国志.魏志十九.陈思王传》记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而且”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等为之羽翼”,太祖“几为太子者数矣”。然曹植却并没有抓住此机会,乘胜追击,表现更加良好以让曹操下定决心立他为太子,而是“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志十九.陈思王传》)使得曹操反感,这样让自己在皇位争夺中本来具有的先机尽失,这绝不是一位具有帝王谋略的人所会做的。而此时,曹丕则是趁虚而入,“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三国志.魏志十九.陈思王传》)除此之外,曹植还做了两件错事,使得曹操对他彻底失去希望。先是“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三国志.魏志十九.陈思王传》)曹植这一点可谓是犯了曹操大忌,曹操是一个连自己的马踏田都要割发谢罪的人,讲究的是法治,曹植私开司马门,在曹操的眼中,曹植是摆明挑战法治,特别是曹操所立或所遵循之法,这绝不是他心目中的优秀继承人。然后便是“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到此,估计曹操是真的对他心灰意冷,此后就再也没有对曹植委以重任了。

而对于曹丕,则恰恰相反,曹丕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曹丕深谙帝王之道,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素质。

首先,曹丕具有帝王的野心,懂得为实现自己的野心欲望而步步为营。曹丕在曹植深得曹操宠爱、曹植占尽先机的情况下,仍能处变不惊,步步为营,“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遂为之嗣。”在当时曹操宠信曹植的情况下,曹丕仍能做到让宫人左右都倾向于他这一边,为他说话,确实是需要一定心计权谋的。据记载,“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於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三国志.卷二十一.吴质传》)虽然说曹丕矫情自饰获得曹操好感和宫人左右的帮助,有失光彩,比不上曹植的光明磊落,但是作为一个皇子,且是有帝王野心的皇子,这点装腔作势的权谋却又是必备的。

其次,曹丕继承了曹操“知人善察”的优点,这是帝王必备的素质。曹丕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有谋略和政治才能的人,如陈群、吴质、朱铄及司马懿,就是“有良(张良)平(陈平)之奇”(《三国志·魏志·贾诩传》)的贾诩也是站在曹丕这一边的。这一点是身边仅是文人聚集的曹植所远远不及的。

第三,曹丕阴狠毒辣冷酷,这又是中国多数帝王所共有的特征。作为一个有野心的皇子,为了登上帝王之位,绝不能天真善良而又多情,否则,只能是失败。纵观历史,秦二世伪造秦始皇遗诏杀兄称帝,隋炀帝弑父篡位,就是以“仁厚”著称的唐太宗也起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如此说来,曹丕的冷酷和阴毒算是他胜过曹植的又一重要筹码。

3

但是,曹丕虽然冷酷,却并不残暴,且具有帝王应该具备的气度。这体现在以下各方面。其一,曹丕对文士能宽而容之。一次,他与好友吴质、曹休等一块儿喝酒,酒酣耳热之时,把郭后叫出来相见,大概是郭后美丽动人,吴质一时忘记礼节,盯着她看,按当时的法规,臣子与皇后平视就是死罪,可曹丕竟允许不咎。这足可见曹丕对文士的宽容,一方面也体现了曹丕对文人的拉拢。其二,曹丕在政治上也具有适度的宽容气度。《三国志.魏志二.文帝传》记载:”(黄初)六年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杀太守徐质....其见脋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曹丕对这次反叛世间的宽大处理,既体现了曹丕的容量,又可看出曹丕的心机权谋,懂得适时利用时机,拉拢人心。而且,曹丕在处置曹植时,不管他是出于哪种考虑,或是觉得曹植成事不足,不以为患,或是顾及太后的情面,他终是没有杀掉曹植,这足以体现出曹丕的气度。因为若作为一个稍稍残暴的帝王,若真想除掉一个人,尤其是他的政敌,是不会顾及一切的,即使是婴儿也都能下得了手。其三,曹丕能身怀黎民,体恤士兵。曹丕曾令曰:“诸将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殓,吾甚哀之。其告郡国给槥椟殡殓,送至其家,官为设祭。”(《三国志.魏志二.文帝传》)最后,他对妃子随帝王殉葬方面表现的较为仁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帝王死后,他生前的妃子、随身宫女和亲侍都是要为帝王殉葬的,这是古代帝王制度残酷性的一种极端。而曹丕在此则表现的较为人性化,据记载“(黄初)七年夏五月,帝疾笃,遣后宫淑媛、昭仪以下归其家。”这是曹丕作为一个帝王最大限度的仁慈。 最后,曹丕还懂得利用“受制于天”的圣明直觉。大凡古代帝王,稍有点谋略,都会借用“皇灵降瑞”和“神谕”、“神示”或者谶语,以表明自己感之于神,授之于天,具有至高无上的神秘莫测。曹丕便也如此。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先是“初,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史令单飏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现。天事恒像,此其应也。”果然“四十五年,三月,黄龙见谯”(《三国志.魏志二.文帝传》)恰好,曹丕便是“生于谯”。除此“神示”之外,还有谶语。《春秋谶》有云:“代汉者,当涂高也。”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说自己“字公路,正应其谶”。其实袁术的解释还是牵强的,虽然他的名字占了“术”和“公路”,有“涂”的意思,但是却忘记了还不够“高”。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而曹操生前就被封为魏王,于是,理所当然地,曹丕和他的智囊们便将其解释为曹魏代汉了,这句流传了两百多年的谶语终是到了应验的时候了。这样,曹丕就有了继帝位的“天命”。有了“天命”,,还差一个“禅让”的仪式,偏偏曹丕还深谙帝王思维中的“中庸之道”,懂得“允执其中”,玩“禅让”的把戏。翻开历史长卷,每次改朝换代都要演一番学古代尧舜圣王、下诏禅让的把戏,新帝王登基前也都要假惺惺来一番三推六让。新帝位登基后,皆把原先的君王封个王,而后又暗暗杀掉,杀掉后又葬之以君王之礼。曹丕就是如此。先是汉献帝诏曰“甲率我唐典,敬逊 位”,让帝位给曹丕,这样,禅让的仪式也具有了。至此,曹丕称帝可谓是上承天命,下顺民心啊!如此种种,皆显示了曹丕绝对是一合格的政治家,具有当帝王的潜质,魏国君主非他莫属,曹植如何能比。

第五,从两人背后恃靠的实力来讲,曹丕更是胜一筹,曹植背后的势力集团是一个文人集团,以丁仪、丁廙为代表,他们身为文人,毫无城府,只会舞文弄墨,顶多算的上有进取精神,却没有可以能称得上政治家的,他们与曹植一起沉溺酒乡,好于吟诗作对,无雄才大略。唯一一个稍微有点头脑、曾任曹操主簿的杨修,却又“聪明反被聪明误”,恃才傲物,被曹操找机会给杀掉了。《三国志.魏志十九.陈思王传》则记载“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脩。”而且杨修帮曹植的两次,不但没帮到曹植,反而使曹操对曹植更是生疑和反感。《世说新语》记载:“脩与贾逵、王凌并为主簿,而为植所友。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馀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这为其一,后来”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鄴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

4

守者。”植从之。”此为其二,在曹操这次对曹丕和曹植的考验中,曹植因为从了杨修的话,杀门吏已出,使得注重法制的曹操很是反感,而曹丕在此”不得出而还“的表现则为曹操所赞赏。与曹植相反的是,拥护曹丕的背后势力集团可谓是人才济济,如陈群、吴质、朱铄及司马懿,哪个不是具有非凡谋略和军事才能的政治家。更何况“有良(张良)、平(陈平)之奇”(《三国志·魏书·贾诩传》)的贾诩也站在曹丕这一边。这样,在这场生死攸关的皇权斗争中,曹植一方的文人派绝对不是曹丕一方实力雄厚的政治派的对手。

最后,从曹丕继帝位后的政绩事实来分析。曹丕在位七年,并没有什么大的轰动历史的功绩,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能体现他作为帝王的统治才能。这体现在,其一,曹丕最先推行九品中正制,是在秦汉选拔人才制度——察举制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曹丕先是于“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后又诏曰:“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道经术,吏达文法,到皆适用。”这样,得以让举国上下的优秀人才,不拘户口,不限年岁,都能被任用,这可谓是曹丕的一大创新和贡献。其二,曹丕吸取吕后乱政的教训,于黄初三年九月甲午下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士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曹丕此项禁止妇人参政的规定,警醒了后世王朝帝国。其三,曹丕在位其间,接见鄯善、于阗等国使节,使得“西域遂通”,并“置戊己校尉”,为民族融合做了贡献。最后,有一个细微的方面,“(黄初)四年春正月,诏曰:‘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这可见曹丕的与众不同的的帝王见识和眼光。(以上皆选自《三国志.魏志二.文帝传》)

综观以上各项分析,可知,曹植在当时更多的是作为文学家的一种存在,虽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确实出现了许多颇有文情雅志的风流天子,但他们不理朝纲,不问国事,偏好吟诗作对,专注于文情,没有一个是历史上成功的帝王,甚至像李后主与宋徽宗都是以文害政的误国之君。所以,曹植身为文学家而非政治家,绝不适合当皇帝,若他真当了皇帝,难保不是第二个李后主。而曹丕则相反,他虽然也是文学家,但更主要的是一个具有帝王谋略与素质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是曹植所不能相比的,所以,他确实是比曹植适合当皇帝,曹操的识人眼光和选择是没有错的。

参考书目:《三国志》,陈寿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世说新语》,刘义庆著,齐鲁书社,2007年7月版 《三曹年谱》, 张可礼著,齐鲁书社 ,1983年版

《乐府诗集》,郭茂倩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2005年版 《魏文帝全集》,曹丕著,易健贤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作品集》,林俊荣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三曹诗选评》,陈庆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三国十讲》,韩唐著,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 《帝王思维》,米寿江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历代帝王权术总览》,易白沙原著,郭长庚等今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

小组成员任务分工:(汉文3班)

1,查阅资料:杜晶(40702133),史料部分;

任文莉(40702150),诗歌作品部分; 黄轩(40702119),帝王谋略部分 2,论文初步撰写:吴婷婷(40702134) 3,修改论文:所有小组成员

字数统计(计空格):8046 2008年11月27日凌晨1:11分

注:此篇论文为我历史之最,共消耗了我三个晚上一个上午,

差不多11个小时,真真可嗟可叹!!!!!!!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