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的基本概念: 1、四谛(又称“四圣谛”):
谛是梵文的意译,具有“真实不虚”之意,四谛可以理解为四个最基本的真理。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①苦谛:
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佛教对现实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它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众生的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
这里的苦,主要不是指生理.上和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上的逼迫性,即心理、意识上所承受的逼迫、恼忧。 ②集谛:
集是“众多”“汇集”之意,是说苦谛中众多痛苦的因,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
四谛中的集谛内涵简单地说来,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大根本烦恼”:贪、嗔、痴。
四谛中的第二条真理是集谛。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③灭谛:
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涅槳是熄灭、止灭或吹灭之意,表示火的熄灭。贪、嗔、痴被佛教视之为三毒火,“灭谛”,即令三大根本烦恼消灭的真理。.
圣者能永断贪、嗔、痴,了却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这种解脱境界称为涅槳。
涅槳是佛教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④道谛:
道为道路、途径之意,即灭除痛苦、通往.灭谛的方法。 佛教认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涅榘境界。修行方法主要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后被概括为.“三学”——戒(以戒律纯洁行为)定(以禅定去除困扰)慧(以修慧根绝无明,达到涅粲)。 2、三法印说: ①诸行无常:
行,本指一切辗转相依、生灭相续的无限活动。而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世间一-切现象,包括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和形式概念,无- -不是迁流转变,所以他们也称为\"行”。因而\"行”引申为世间- -切由姻缘和合、永远处于迁流转变中的事物和现象。因万物和现象众多,故称“诸
行”。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常住不变。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 -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能得见生命之究竟义。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就不会感到痛苦。 ②诸法无我:
\"我”可以理解为具有主宰功能的实体。诸法无我是说在- -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佛教认为:应观照“无我、无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地、水、火、风)和合之躯,凡我之物皆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 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常说“一切皆空”。 ③涅架寂静:
涅絮是断灭生死轮回后获得的最高精神境界;寂静是涅磐的状态,是说涅粲的境界,灭除了- -切生死的痛苦, 无为安乐,故涅盤是寂静的。涅粲寂静是三法印的终极,佛教提出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就是为了说明涅磐寂静的道理。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粲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倘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长劫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
作不得主。唯有佛陀为究竟涅盘,以其死即不复再生,超越轮回,归于寂静。 3、因果报应论:
佛教认为凡事必有因有果,无因必无果,人们的任何言行都必然会引起相应的结果。善的行为会产生善的果报,恶的行为会产生恶的果报。任何原因在未得到果报之前,不会自行消失。 4、六道轮回论:
佛教认为,人们由于行为活动的不同,会产生六种不同的报应,即所谓六道,即:人道(人)、天人道(天人)、阿修罗道(魔)、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有情生命在六道中轮转不息,循环不已。六道轮回是因果报应的进一步说明,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轮回贯通三世,有情的生命以缘而起,并处于循环不息的演变之中,永远不能出离六道,只有皈依佛教,才能超越轮回。
二、度碟制度:
唐代僧官制度完备,由礼部的祠部统管佛事,设郎中、员外郎二位僧官,每寺设上座、寺主、都维那各一人。并实行度牒制度,由祠部发给僧侣身份证明“牒”,凭此可以免除徭役。唐代寺院经济十分发达,唐均田制规定僧人、道士每人给田30亩,女尼女冠20亩,百人以上寺观可拥有常住田10顷,50
人以上7顷。武则天时,公私田宅多为寺院所占,有土地上千万顷,奴隶15万人。 三、三派八宗:
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南北朝时的佛教学派逐渐形成佛教宗派,有“三派八宗”之说,即大乘佛教(又称汉地佛教)、小乘佛教(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流传,不要求终生出家)、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在蒙古、藏族地区流传) ;汉地佛教的八宗为:智岂创天台宗,玄奘创法相宗,法藏创华严宗,吉藏创三论宗,善导创净土宗、道宣创律宗、善无畏创密宗、慧能创禅宗。 三派八宗格局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四、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为“静虑”。禅宗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在众多佛教宗派中,禅宗最具中国佛教特征。 五、六祖慧能:
慧能到东禅寺五祖弘忍处修学,杂役寺中。数月后某日,弘忍令门徒各自作一首表达自性的偈子。上座神秀作云:“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然尘埃。”慧能作云:“菩提本 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弘忍对慧能的偈子非常赞赏,去米房看慧能,见其正在舂米,
问:“米熟否?”慧能答:“米熟久矣,欠筛在。”弘忍三击米袋,慧能心领神会,等到夜三更,慧能恭敬跪于弘忍卧室前,弘忍便将衣钵传于慧能。慧能便成为禅宗六祖。
现代人们一般认为六祖慧能才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首先,禅宗的主要经典是慧能的《坛经》,且在中国佛教学者著述中,只有《坛经》被尊为“经”。其次,禅宗在慧能时期,广度与深度上都达到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六、禅宗特点: 1、佛性说
《坛经》:“如是一切法, 尽在自性,自性常清静。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 ①人的本性本来清净; ②见性成佛;
因此,禅宗认为:人人皆可成佛,成佛非另有佛身,自性即佛。 2、顿悟说
顿悟,指无须繁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明心见性,即可觉悟成佛。禅宗的顿悟说是一种直觉认识方法,不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不凭借经验的积累和对外界事物的理性分析,而是凭借感性直觉与瞬间的意念来把握认识对象,实现境界的升华。
七、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与中国哲学:推动了中国哲学向抽象思辨发展 2、与文学:俗讲、变文、话本、小说、诗歌
3、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唱经,说唱文化、壁画,乐山大佛、庙宇
4、与中国民俗:腊八、饮茶、素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