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做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老师

来源:伴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做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老师

作者:何靓婕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2期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群体应有新的面貌。因而,必须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师生共成长,过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关键词:新教师 职业认同 专业发展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可以说,“学习即生存斗争”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必然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以及谋划终身学习的扩充。新课程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改进与革新。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教育者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寻求自我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值得每位教师深思。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挚爱教育,奋斗不息是基础

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从事的职业,认识它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对之充满信心和情感,自觉把职业规范内化到教师的行为中,使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发展对该职业的期望达成一致,并从中找到乐趣的一种过程和状态。”新课程改革下课堂的引导者,要全身心地热爱教育。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先生认为教育是一首诗:“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教育是项长期的慈善事业,是一项智慧与坚韧并存的行动,需要教育者充满理想,充满浪漫主义情怀,需要一份坚守的决心,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先生对待人生奉行“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我认为每个老师对待教育事业应该将这种精神深入到骨髓。 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关键

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教师进入教师队伍后进行的所属学科知识和素养等的再学习再提高。我认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中国新教育》)我认为一个不爱阅读的老师永远也教不出优秀的学生。不论工作多么辛劳,教师还是要抽出时间阅读,逐步积累我们的教育智慧。此外,一个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藏书库,每个月买三本书,每年每月每天制定读书计划,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必读以下三种书目。那就是专业知识的书籍,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和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孙绍振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只有每天不断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解读文本才会更有深度,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为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着准备活动。大量素材的搜集和知识信息的储备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及结构框架的形成完成于平时的阅读活动。而形成一名教师的思维源头的书籍,其层次与高度往往会影响一个老师的学术高度。要做一名学者型教师和教师型学者,就必须拒绝走向平庸。所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绝对离不开每天的阅读活动。

(2)专业的教育写作 写作是对自己所想所感的文字性输出。正所谓:“我口言我心,我手写我口。”书写是每一天的照片,在每一天的书写中可以看到过去的自己。只有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把我的心升华。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写下自己的错误与失败,写下自己的内省与反思,写下学生的成长过程。教师应该用笔记录下日常教育的事情,对教育的感悟,写日记,写教学案例,写书信,写贺卡等等。在不断的文字砌垒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和学生们的共同成长与共同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一位内行的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其结束其一生的创造活动时,把他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的一切成就都带进坟墓的话,那将失掉多少珍贵的教育财富啊!”(《给教师的建议》)

(3)专业创新 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个人的发展。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不断捕捉自己的灵感,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活动。如:石家庄红星小学的李静老师在晨读课上引导学生诵读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老师接着问学生:“同学们,半空里娟娟飞舞的雪花有自己的方向,你们有目标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那上个星期的运动会上,谁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啊?”“张佳轶。”张佳轶小朋友领衔诵读,“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全班齐诵:“飞扬,飞扬,飞扬——这运动场上有张佳轶的方向。”老师接着问:“同学们,那你们的目标呢?”全班齐编诵:“假如我们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们一定认清我们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美丽的彩虹队伍里一定有我们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模仿再创造,是一种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的教育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 三.师生共成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核心

21世纪的社会是多种多样的人彼此尊重差异共同生存的社会。当代的教育学将其称作“互惠学习”。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者马丁主张21世纪的教育应当以追求“关怀(care)、关切(concern)和关联(connection)”为宗旨。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人文性就是人文素养,其中就涵盖了马丁所主张的“3C”。 (1)尊重和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独立人格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的知己,好朋友。最好的老师是一片爱心对待自己的学生,跟他交流,伴他成长。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怀:优等生需要鞭策与惊醒;后进生需要表扬与鼓励;贫困生需要温暖与自信……在老师的眼中,一切学生皆平等。不因成绩优劣编排座位,不因老师个人的喜好点学生回答问题有所偏倚。此外,老师要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即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让他们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学会观察生活,从用画笔和文字记录对生活的感知开始;学会交往,从微笑开始;学会表达,从演说开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教育的实质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并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特性。”所谓独立的人格,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是非判断的能力;不仅要有技术,而且要有良知。当今的应试教体制,分数和升学率是目标,将人文教育和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扼杀在摇篮里。钱理群先生指出:“当今的教育是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语文教育需要双脚走路,就必须找到应试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平衡点。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要求师生共同阅读和共同活动以及共写随笔。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归还儿童的童年生活,让他们尽情地释放天性,感受生活的美好。不要过早地被各种辅导班和培训班所束缚。小学教师应该带着小朋友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去感受百花齐放的春意盎然,去聆听百灵鸟的歌唱,用手尖感触雪花的温度等等。

“人都希望在他人中间占有一席位置,不愿成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把自己当做不存在。人要表现自己,追求„自我实现‟,无非就是要证明自己的存在,甚至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本能。”(《叩响命运的门》)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们的心,打开他精神发展的明窗,使他们自己的领域里极尽所能,展现自己,赢得自尊和自信,汲取精神的力量,做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河北省石家庄市思维小学的焦二冬,因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关心他的学习。他在学习上略显吃力。班主任就为他报名参加了泥塑课。在泥塑课堂上,焦二冬表现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做泥龙人,为了做泥龙人,他会去查阅资料,读科普书籍,良性循环,他会去关注生态环境,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焦二冬在泥塑课上拥有了快乐和自信,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泥塑课不仅培养他的一个兴趣爱好和独立的人格,而且使他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教学相长

教学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促进的活动。老师甘愿做“学生的老师,学生的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首先,教师和学生相互启发,老师启发学生在于对学生的提问。相反地,学生对老师的启发在于对问题的质疑和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是不该问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自我反省,是没有讲清楚,是自己的观点有问题,还是自己都没有把问题讲通透?如果是没有讲清楚,那教师可以再讲一遍,而如果是自己的观点都有问题,那么课后就要自我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自身也就获得了进步。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应抱有坦诚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一半就说一半,但一个人所说的都必须是真实的。教师回答问题需要智慧,在长期以往的实践当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再次,教师要给自己的教育事业注入快乐的元素,给自己一个快乐的课堂,那么学生们就会快乐。我们常言道:“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那么,既然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那就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做起。

我/被解铐的舞者/你/被镣铐的行者/温暖的手/读不透/深邃的眼眸/黑夜,孩子,别怕!/和着地的节奏/共舞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