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乡土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安徽寿县开荒初中 张应来
目前,我们开荒初中就“农村初中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这一课题展开了大讨论,我们历史教研组的每位教师也都各抒己见,在历史教学的不同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今天,我也想就“挖掘历史乡土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 如何正确认识“乡土教学”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1.“乡土教学”有利于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在历史教学中,开发好乡土文化的课堂资源,探究历史课程的人文性,有利于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变成活泼生动的历史资源,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乡之情和成才欲望。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开发乡土教材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进行乡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乡土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仅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而且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找到了生活与书本知识的切合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历史成绩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修养。再说乡土教学形式灵活,通俗易懂,它体现了新课标中敢于争先,突破传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现代教育新理念,乡土教学的开放性学习使得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乡土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挖掘历史乡土资源、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随着加入世贸,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对养育自己的乡土资源知之甚少。导致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足,缺失了精神上的家园,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可悲的“精神流浪儿”。针对这种现象,“乡土教育”是一种最务实的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乡土为教材,看得见,摸得着,当然感染力也就强,可以让学生铭记在心,终身不忘。因此,“乡土教学”不管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建设而努力学习,它都是非常必要的。乡土资源大都是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很有影响力的事物,或者是对本地区的各方面发展富有发展潜力的资源。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将来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为家乡建设服务,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乡土的情怀。
二、 如何搜集、整理乡土教学的内容。
1.要有区别,有选择地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包括了广博的内容,其中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诸如算命、看相等带有封建色彩的不良因素。而我们只能借鉴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剔除糟粕成分,而不能良莠不辨,甚至随便滥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区别、有选择的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其次,选择乡土教学的内容必须立足于现实,考虑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使学生对家乡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的了解,应多从正面事例来引导学生对家乡人文历史的了解。少说负面事物的影响,让学生学会欣赏家乡自然风光的秀美,感受人工建筑的华美,体味人文风俗的醇美。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
乡土文化的底蕴,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素养。
2.结合家乡寿县实际,搜集整理乡土信息。
我们的家乡寿县,地处皖中江淮分水岭的北端,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南麓,位置在北纬31°54'—32°40',属北亚热带北缘东经116°27'—117°04',属东八时区。我县是一座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商品粮基地,是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的所在地,是豆腐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给寿县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虽然寿县的乡土文化内容很多,但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搜集整理,使之条理化,有序化。我简单的把它们归为如下五类:○1第一类,文物古迹类。寿县的古城池,古城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1224年),现已经重修,全长7147米,古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依次定名为“宾阳”、“定湖”、“通淝”、“靖淮”、古老的城墙为寿阳古城平添了许多神秘的风采。古建筑还有:报恩寺、黉学、清真寺、孙公祠、奎光阁、州署等;古遗址有:柏家台楚都建筑遗址、孙叔敖带民修建的古水利工程―—芍陂遗址;其次,还有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墓葬:如赵国大将廉颇墓、汉淮南王刘安墓、楚考烈王墓、宓子贱墓、和孙状元坟等。出土的文物有的被称为国家级文物。如楚大鼎、鄂君启节、郢爰等文物都有重要的考古价值。○2第二类:山水名胜类。古城寿县,位于八公山麓,淝水之滨,一座座亭台楼阁,一层层山峦叠翠,一湾湾清泉溪流,一处处风景名胜,千年古都,如诗如画,使多少游客流连忘返,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章,今日这里更为壮观,古城正以她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较著名的有八公山森林公园和“寿阳八景”。这八景分别为:“珍珠涌泉”、“八公仙境”、“西湖夕照”、“东津晓月”、“紫金叠翠”、“硖石晴岚”、“寿阳烟雨”和“茅仙古洞”。还有八公山麓的郝家圩的万亩梨园的壮景“梨园雪海”,“寿州碑廊”的书法艺术“大观园”也很值得观赏。○3第三类:名优特产类。有誉满天下的八公山豆腐,特色糕点“大救驾”、瓦埠湖的“银鱼”、郝家圩的酥梨、板桥镇的草席、八公山的紫金砚、寿州香草等。○4第四类:志士名人类。钟灵毓秀的寿县,肥沃的土地,古老的文
化,哺育出一代代名人志士,可谓人才辈出、精英荟萃。从楚国的丞相孙叔敖到一代帝师孙家鼐;从宋代三吕(即吕夷简、吕公著、吕本中)到当代作家张锲;从书法家张树侯(号称铁笔)到当代的司徒越;无不为这块土地锦上添花。其次,还有许多令人敬佩的革命志士如:抗日将领方振武、革命先躯薛卓汉、革命先烈方云炽等革命英雄。○5第五类:今日寿县篇。工业、农业、商业势头发展强劲,交通、邮电设施已初具规模,文化、旅游逐年发展,各项建设展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既体现了寿县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表明了党的改革开放路线的正确。当然,我们的家乡寿县也变得更有活力和魅力了,人文景观的品味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
1.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科学运用乡土资源。
例如:九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就是关于“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这与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关系很密切,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鸟“、”“土地”、“河流”、“黎明”,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於滩上的驳船”等,每首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饱含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美好的生活理想。还有本单元的“脚踏一方土”这个《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其中讲述了“沧海桑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与“乡土”有关的成语、俗语、神话传说、历史掌故、地方民俗等内容。在学习这些课文内容时,我们可以结合家乡古城寿县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同时,也能在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品味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审美能力。
2. 挖掘“乡土教材”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家乡泥土确实“营养丰富”,不但能生长出滋养我们的粮食,如:“米面油茶”、“瓜果菜豆”,而且更能生长出滋养我们心灵的精神粮食——“乡土文化”。臧克家先生写了一首短诗歌《三代》,诗中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短短的三句话,却表达了祖祖辈辈对乡土深长的情思。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凝聚着乡人和游子的厚望和深情,特别是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的激战场面,依然浮现在眼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继续激励着我们寿县人顽强拼搏,机智进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今天听来仍然觉得轻快浪漫、余味无穷;还有楚相孙叔敖率民修建安丰塘——“神州第一人工塘”,不但造福了寿县一方人民,土地旱涝保收,而且也仍然是寿县人“不畏艰难、勇于创业、关心社会、造福人民”的精神动力。
总之,这些优美动人的乡土教材,哺育着我们成长,激励着我们奋斗,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我觉得开发好乡土资源,搞好乡土文化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0-11-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