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修改:何榕海
单元教学主题:艺术的魅力 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 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单元内容: (一)课文:
《25、伯牙绝铉》《26、月光曲》《27*蒙娜丽莎之约》《28*我的舞台》 (二)《语文园地八》 1、口语交际:身边的艺术 形式:小组内讲述、全班交流„„ 2、习作:
(1)、写一写学习某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
3、交流平台:(1)、从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习作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课外阅读的做法和经验。
4、日积月累:
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5、成语故事:响遏行云
1
单元训练点: 1、随文落实的训练点:
(1)了解艺术,抓住理解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 (2)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3)训练学生写小标题。 (4)积累好词佳句、诗文。 2、“语文园地”的专项训练点 (1)口语交际、习作 (2)日积月累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双基训练点:理解同一个字的不同意思,进行语言积累和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铺垫学文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你说我也说),老师说两个词“杨柳依依”“流水潺潺”,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凉风习习 2、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小结: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二、揭题导入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2、板书课题 25伯牙绝弦 指名读,提醒“弦”的读音。
2
3、回顾学习古文的好办法。 三、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重点指导“兮”“哉”的停顿。(节奏见教学参考书第262页)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因为字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再探琴。)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课文写了哪两个人?读读第一句,你了解了什么?是哪个字告诉你的?(善)课文中还出现了“善”请找出来,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通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3、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
3
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拓展练习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里的人物是 和 。
(2)从哪里能看出“钟子期善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八、 布臵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友谊的名言名句,读读伯牙和钟子期的小故事。
板书:
伯牙 所念
绝弦 知音
子期
必得之
双基练习: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4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
5
善哉,洋洋兮
①句子含义:( )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
26、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双基训练点:了解文中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真情 1、课件出示,营造氛围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1)看来,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庖丁解牛显真情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6
(2)同学们刚才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8、9自然段) 3、直奔重点,体会意境
(1)请大家自由地、深情地朗读这两段,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或老师听。
(2)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演奏了,当穷兄妹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3)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a、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b、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c 、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再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月光曲》!(播放音乐,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
d、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能体味到贝多芬琴声的旋律怎样变化?(播放音乐,学生读书) e、学生交流读后体会。(师引导板书:轻柔缓缓 沉重刚健 高昂激荡)
f、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变化,读出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读出兄妹的惊喜。(生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紧扣“三不”悟真情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不期而听动真情
(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从“幽静”一词能想到什么?
(2)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在这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想想他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3)读第三小节,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姑娘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么说?你感受到什么?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4)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姑娘的琴声和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还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7
2、不请而进遇知音
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盲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触动,正如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
(1)“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多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知音,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回顾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再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三、突破难点,“两境”统一
1、《月光曲》这一经典绝唱醉倒了兄妹俩,我们知道,艺术家都是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抒发内心感受的,诗人李白观赏了雄奇的庐山瀑布,心中被壮丽的自然景观所感,他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这千古名篇;画家列宾看到艰苦挣扎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用色块和线条描绘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世界名画;在这里贝多芬的《月光曲》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2、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直线画出看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想到的。 3、释放情感,朗读升华
五、全班交流。 六、练习设计:
1、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8
2、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
板书设计:
10 、月光曲
轻柔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沉重刚健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越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
1、比一比, 再组成词语.
茵( ) 盲( ) 券( ) 腊( ) 屡( ) 菌( ) 育( ) 卷( ) 蜡( ) 缕( ) 粼( ) 谱( ) 醒( ) 涛( ) 键( ) 嶙( ) 普( ) 醉( ) 滔( ) 健( ) 2、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量词.
粒 缕 艘 番 片 层 株 支 摞 一( )画报 一( )石子 一( )帆船 一( )话语 一( )草滩 一( )微云 一( )歌曲 一( )柳树 一( )涟漪 3、阅读训练: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9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诗()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_________(2)_____(3)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教学反思13:
我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二、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三、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第 九自然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 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 “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不足:
一、不够重视课内、外知识的结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10
二、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不过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建议:
1、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2、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可从以下三方面体会: ⑴ 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⑵ 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 ⑶ 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双基训练点:学习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
11
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删去,改为: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板书: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删去,放在总结升华环节)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虽
12
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评价(围绕“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几分矜持”),再指名读,齐读。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3)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法国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4)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里?(引出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13
3、激情朗读,师进行引读。
4、引入达芬奇的资料,师生交流。课文还有一幅画,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板书设计:
27、蒙娜丽莎之约
神秘的微笑 永恒的美丽 灵魂的一部分 练习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清晰( )( ) 细腻()() 朴素( )( ) 温柔()() 2、选词填空 寂静 幽静 恬静安静
☆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的微笑。 ☆贝多芬在一条的小路上散步。 ☆同学们 地坐在教室里。 ☆四周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响。 3、按要求改写句子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改写成陈述句) ☆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组织成一句话)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句) 含英咀华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tiǎotiāo)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qiǎoqiāo)然流露出()、()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又让人觉得(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
14
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象征。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按原文填空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转瞬即逝 耐人寻味
4、用““画出描写画面的句子,用““画出描写作者赏画时的想象和感受的句子。 5、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28﹡、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双基训练点: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二)交流、讨论
1、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2、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段并加以简要分析,从中感受“舞台”对“我”的“神
15
奇的吸引力”。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①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16
板书设计
28 、我的舞台
神奇的吸引力 不解之缘
舞台→我兴味盎然
勤学苦练──练就了本领勇气、毅力
练习题: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模仿(mó mú) 喝彩(hè hē) 绷着脸(bēnɡ běnɡ)
倒栽葱(dào dǎo) 蹿上(cuān cuàn) 自作自受(zuò zuō)
憋闷(mèn mēn) 肖像(xiāo xiào) 有朝一日(zhāo cháo)
2、圈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既使被挤在厚厚的暮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味昂然。( )
☆舞台如一炉火,练就了我的勇气和意力。( )
3、写出句子中引号和破折号的作用
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
引号的作用是 ,破折号的作用是
4、课文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7
含英咀华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chàn zhàn )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kēnɡqiānɡ jiānjiānɡ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ēnuó ānà)的身段中,一粒一粒 地下来, 在地上, 到空中, 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1、从“滴 溅 滚 落”四个动词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文中横线上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用“ “画出文中描写观众的句子。
这个句子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
4. 用” “画出描写演员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我感受到了
5.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
口语交际〃习作八
1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
(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 艺术品展览厅 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19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回顾〃拓展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20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
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使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做生活的有心人,坚持写小练笔,注重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等。)
3、小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文,从而养成眼到、手到、心到、意到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五、学习成语故事。
1、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21
2、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3、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4、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单元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pǔ xiě yōu jìnɡ là zhú shī mínɡ chún shǔ ( ) ( ) ( ) ( ) ( ) mò shēnɡ qīnɡ yōu qín jiàn táo zuì sū xǐnɡ fēi bēn ( ) ( ) ( ) ( ) ( ) lái yīn hé shà shí jiān ( ) ( )
二、成语填空
1、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余音绕( ) 妙笔生( ) 引人入( ) 美不胜( ) 雅( )共赏 独( )匠心巧( )天工 脍( )人口 ⑴
作者真是________,写出的文章构思________内容________。 ⑵
音乐会上,既有________的流行音乐,也有________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 ⑶
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 2、将成语补充完整 微波( )( ) 有( )一( ) 大洋( )( ) ( )梁( )栋 古( )古( ) 不落( )( ) ( )( )龙蛇 曲高( )( ) ( )( )白雪 不同( )( ) 别( )一( ) 不解( )( ) 天日 ( )( ) 金星( )( ) 一反( )( ) 为( )( )为 ( )去( )来 不再( )( ) ( )( )私语 ( )( )有神 无( )( )对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绝弦》这个传说,人们用________比喻朋友间友谊深厚;用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2、《月光曲》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________和________,又表现了他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________,更要依靠________的情感。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________,使文章的表达更________、感情更________。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________________。 四、按原文填空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________________,钟子期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________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的海面上,洒满了________。月亮________,穿过________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________,卷起了________。被月光照得________浪花,________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__的脸上,照着她________,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________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四、修改下面的病句。6分
(1)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强。
(2)科学知识是永久学不完的。
(3)爷爷常常给我们讲起从前有趣的往事。
★ 我能行
五、照样子写句子。4分
(1)改为转述句: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我将成为发簪和纽扣呢?” (2)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因为她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改成“因在前果在后”的因果关系句: (3)改成拟人句:小河的水哗哗地流向远方。 (4)改成夸张句:桂花开了,很远就能闻到香味。
★ 品味课文。7分
六、“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选自 ,句子的意思是: 3分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被小孩提出的什么问题难倒了?这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4分
七、阅读 (一)
在绿油油的叶丛中,百花是那样的高雅、洁净。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1、 照样子,各写两个相同的词语。2分 绿油油 欢天喜地 2、 短文填空。
23
这段话主要写了百花花瓣的 和 两个方面。对于百花的 ,作者这样描述:“ 。”对于百花的 ,作者又这样形容:“ 。”3分
3、 哪句话最能概括这段话的意思?写在下面。 。1分
(二)红叶与红莲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望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飘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含苞欲放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舒畅!──徘徊了一会,窗外雷声发作了,大雨接着就来,越下越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在那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出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唤着,我便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打在勇敢慈爱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 1、读句子,结合文章回答问题。
(1)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1分 这句话与下文哪一句相照应?写出相照应的句子。
(2)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 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这句话写了作者的心情。想一想,作者原来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现在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3分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2分 作者为什么把母亲比作荷叶? 3、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3分
八、★ 妙笔生花:请根据下面的开头,续写作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30% 凡事都要用心学习,否则,再小的事也学不会做不成。这个道理是我最近从一件小事中领悟到的。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