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伴沃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愚公移山》历届中考练习试卷汇编(2007-2009年)

来源:伴沃教育
中考题《愚公移山》专练

一、(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5.(12)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⑵河曲智叟以应亡:

⑶惧其不也已:

⑷无陇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1甚矣,汝之不惠!

⑵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江(长江)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

答案12.(2分)

1)草木

2)亡,通

3)停止

4)隔绝

13.(4分)

1)你太不聪明了。(2分)

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

14.(2分)

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二、09浙江金华)

(二)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序号例句词义
河曲智叟以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亦死,举大计亦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16.1)“亡”通无,没有(2)灭亡(3)逃跑

17.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18.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09成都)

(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其妻献疑曰: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寒暑,始一反焉。

河曲智笑而止:甚矣,汝之不!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而不平河曲智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朔东,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赞同

B.遂率子孙担者三夫荷:

C.寒暑节易:交换

D.而不平苦:劳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力 B.河曲智笑而止

扶苏数谏故 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C.山不加增 D.告之

义不杀少杀众 皆以美徐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人无穷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答案1.D()2.C(C项都是却、可是”;A/因为”;B/”;D/)3.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四、09广西贵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不已也/真无马邪B山不加增/水落石出者

C告富者/先帝不臣卑鄙D.吾欲南诲/辍耕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把/因为D.都是“去、往”的意思。)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